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繁體中文
| 网站首页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德育之窗>>德育在线
  发表日期:2009年1月12日      作者:邬乃禄   编辑:jjlyk   有3802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让学生接受生活教育 享受关爱教育

——“陶行知教育言论”读后感

20080324日)

邬 乃 禄

陶行知先生批判地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思想体系,并以其毕生的心血付诸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评价他是“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评价他是“万世师表”;董必武评价他是“当今一圣人”;郭沫若评价他是“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泰戈尔评价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教育家,也是一个勇敢的出色的反法西斯斗士”。这些政界文坛巨擘对他祟高的评价,足见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和贡献是巨大的,他的品德修养和教育思想都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继承的。

读罢陶行知先生字字振聋发馈,句句沁人心脾的教育言论,如坐春风,俯首沉思,顿觉获益匪浅。今摘其一二,妄论如下:

一、关于 "生活教育"的思想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陶行知先生的老师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而陶行知先生把它翻了半个筋斗改成“生活即教育”。它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先生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

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教育。

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

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就是教育,所谓“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么样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教育:“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是最彻底的终身教育观念。由此可知"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是: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即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

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先生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先生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 ‘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 ‘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和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社会即学校""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让它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首先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是指"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先生的""是建立在""的基础上,是以""求知,强调""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今天是不是应该受到这样的启发,那就是:    

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限于校园内、课堂上和书本里,要跳出书本,走出教室、越过围墙。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第一要打破空间界限。不分室内室外、校内校外、而是无处不在,哪怕是与学生在街上的邂逅。第二要打破时间界限。不分学期内学期外,而是无时不在。第三要打破内容的界限。不能仅限于课本

知识的教育,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他生活的一切,一切对学生终身成长有利的东西,教师都要对他尽指点教育的义务。即是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第四要重视实践教育。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教师在教给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把书本知识变成求取生活的手段和工具。重视对学生动脑、动手、动情能力的培养,要把我们的教育变化成是从书本的到人生的,教学生起来做自己的主人。
   
二、关于“爱的教育”的思想

陶行知先生有四个字:“爱满天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先生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他认为只有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学校、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因此,他告诫凡从事教育的人都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短短的十二字中,一颗赤裸裸滚烫烫的爱心酣畅淋漓,跃然纸上。这句话叫无畏者振奋,因为他有宽广的胸怀,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以奉献为乐事,为己事。他追求的是“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这句话叫自私者胆怯,因为他狭隘图利,不愿厚厚满载翘首而来,赤手空拳悻悻而归,他企图的是“吃的是牛奶,挤出的是草”。这句爱意四溢的话语,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

1、爱学校
   
陶行知先生在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四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有人劝他说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你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先生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是啊,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学校是我们的工作之所,我们身寄于斯,利系于斯,我们没有理由不爱她,不为之争光添彩,不为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爱教育

我们一旦步入教育行列,就要作好沉重付出没有索取的准备。“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辛劳的,甘于奉献的,这是师德的首要条件。真正合格的教师一定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热情,充满激情、充满爱意、充满创意,才能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享受生命的意义。
  3、爱学生
  教师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教育,首先应该是温暖的,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爱”,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之间“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依存中达到心灵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爱生”是一把衡量教师师德水平的基本尺子。

“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因此,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的“闪光点”,要爱学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劳动成果。“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要多和他们谈心,在学习上和生活细节上关心他们。作为后进生,教师更有必要帮助他们走出自卑怯懦的困境,恢复他们的自信。

陶行知先生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可亲的语言对待他们,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行为中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要不以貌取人,不以成绩取人,做到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

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由此我们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厉,爱里有教育,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学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走在时代前沿的鲜活的群体,教师如能走近他们,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领悟到学生真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 

让我们以人为本,培养高尚的人格修养,做民主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凭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诚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爱的教育”是一门深奥灵活的学问,“爱的教育”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学习陶行知先生,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最珍贵而又最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上一篇:在全校师生为汶川地震灾区献爱心捐款仪式上的讲话
下一篇:“两个规范”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九江县三中网站管理系统】 设计制作:刘洋锴
站长邮箱:jjlyk@126.com   站长QQ:843293931
联系电话:13879268663
备案: 赣ICP备19012518号-1    页面执行时间:93.7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