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繁體中文
| 网站首页 |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新闻动态>>校园快迅
  发表日期:2014年4月28日   出处:九江县三中      编辑:jjlyk   有4070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中小学生“偷窃”引发的思考

近来本编收集了几段我校学生在校或在家自行车初偷的监控视频,感触很深,现将监控录像片段剪辑如下,希望引起各位家长的重视。

一、团伙协同,顺手牵羊(请点播放按钮):



下载地址



二、会开锁的小孩,偷车如同进超市选购:



三、疑似本校学生在沙河名城用低档自行车偷换高档自行车:

    孩子是幼小的,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出现偷盗行为,最主要原因是家教问题,或是家长对孩子关心太少,不闻不问,或是家长本身对其放纵包容。偷了一辆自行车回家,难道家长就视而不见,把中国的传统美德甚至是法律放到哪儿去了?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作为家长,应该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对孩子出现的偷窃行为,应认真分析,找出病根,加以对症下药。不追究他以前的行为,热情地爱护和关心他,让他知道大家仍然相信他,他很快可以成为一个叫人喜欢的好孩子。现在有的学校、家长大多只重视分数,而忽略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大部分中学根本没有开设法律课,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也多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从中学到法律知识。与此同时,老师和家长要经常保持联系,共同配合,使之早日改正错误,恢复健康的心理,牢固建立法律意识,做一个现代社会中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孩子的心灵纯洁而脆弱,任何过激的言辞,举措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在矫正他们的“偷窃”行为时,必须讲究方法。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取得家长的配合,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纵观孩子的“偷窃”行为,与家庭的不良影响密切相关。许多孩子的心理偏差都是家庭教育的失当造成的。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放纵,当孩子出现小偷小摸的行为时没有严加管教,客观上纵容了孩子的“偷窃”行为;而有些家长粗暴打骂孩子,或不关心孩子,则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至于在错误中越陷越深。因此,我认为家长应耐心地分析问题,找出原因,改变不良的家庭教育,既要对孩子严格要求,也要尊重,信任他们,保护和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愿意袒露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真切地了解他们,有效地做好转化工作。儿童心理学家玛丽亚奥尔佳提醒家长:

冷静对待:父母应该明白只有孩子经常偷东西才算是问题,家长对孩子偶尔一次的顺手牵羊行为反应过度,马上将孩子联想为“潜在罪犯”,这可能导致问题激化。

区分行为: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是无意识的,对成年人定义的偷窃标准,幼儿并不能完全理解。但也不要对此视而不见,父母最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孩子偷窃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可能是为向朋友炫耀自己的宝物或让自己更受欢迎,也可能以此引起父母的注意。父母应在找到原因所在之后对症下药。

谨慎教育:公开批评孩子可能伤及他自尊心,让情况变得更糟,所以应努力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行为,向他说明公共财物和私人财物、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物品之间的区别。对那些年纪特别小的孩子,还应让他们明白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还有许多孩子和他一样。如果经教育后孩子还是经常偷东西,父母可禁止他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看电视和朋友一起玩等)以示惩罚。

二、细心观察,防微杜渐

“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孩子的自制力不强,思考问题又比较肤浅片面,很容易受到物质的诱惑,出现一些小偷小拿,对此,老师千万不可忽视,因为一次得逞,便会使他们心存侥幸,逐步形成习惯。平时,我要求孩子学会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养成细心的品质,一旦发现有物丢失,应立即查找,或报告老师。在排查过程中,应多用心理战术,目的只有一个:动之以情,使他(她)自己露出破绽,承认错误,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老师平时也应该和孩子们多接触,细心观察他们的言行,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一旦发现他们存在不良行为,就能及时纠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重视环境的熏陶

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高尚的班风,校风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着中作用。在家里,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尽可能保持良好的形象,如:不贪小便宜,借东西及时归还等;在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活动,有意识地渗透诚实、健康的心理教育,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氛围,使他们在活动中懂得互相尊重,互相信赖,增进友谊。再加上老师自身诚实的言行,高尚的品德,正派的作风,所发挥的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全身心爱孩子的真情,使犯过错误的孩子沐浴在真、善、美的道德观念中,在环境的熏陶下,逐步纠正心理偏差,消除不良的品行,培养高尚的情操。

四、正确面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

当我们尽了全力教育,学生改正了一段时间后,老毛病又犯时,我们该怎么办?事实证明,要从孩子头脑里消除一种已经养成的坏习惯,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出现“反复”是正常的,决不能当孩子出现反复就认为他是一段不可雕塑的朽木,更不要翻老帐,损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自暴自弃。我们老师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静下心来,总结前一阶段教育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再次审视学生,寻找更有效的办法,给他们转变的时间和持久的信任。



上一篇:九江市教育专家“家庭教育”巡回讲座在我校开展
下一篇:一名湖北省初中教师 给省长王国生的一封信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九江县三中网站管理系统】 设计制作:刘洋锴
站长邮箱:jjlyk@126.com   站长QQ:843293931
联系电话:13879268663
备案: 赣ICP备19012518号-1    页面执行时间:203.125毫秒